第二百九十六章 统一天下的准备_穿越之海权时代
红豆小说网 > 穿越之海权时代 > 第二百九十六章 统一天下的准备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二百九十六章 统一天下的准备

  这个时候郑经也非常的纠结,不知该如何应对现在的局面,。

  若是直接发起统一天下的战争,华夏准备还没有那么充分,若是坐视满清灭掉吴周,华夏又不甘心。

  为了讨论出一个合理的方案,在收到尚之信彻底倒向满清的消息后,郑经在王宫召集华夏重臣开会。

  会议开始后,刚刚被王世瑜接替下来,返回承天府的周全斌第一个开口发言道:“这有什么大不了的,让满清先打着,等到满清快打到昆明的时候,我军快速出兵将吴周上下救下来。

  只要我军提前在云南边境布置好兵马,就有了充分的反应时间,当然救与不救还要看吴周方面如何做,只要能够答应我们的条件,我们就可以出兵相救。

  若是不能答应我们的条件,那就让满清将吴周灭了,我们再趁着满清立足未稳的时机快速出兵与满清争夺天下。”

  “邦宪的设想没有问题,不过想要在云南边境暗中驻军,就必须要与北郑搞好关系,不然就算北郑不敢阻拦我华夏驻军,也会悄悄将我军驻扎的消息散播出去。

  若是被吴军侦知我军在北郑驻兵的消息,我们与吴军的谈判就会陷入被动。我们必须要让吴军心甘情愿地接受我们的条件,并认为我们是在救他们的命。

  而不是让吴军上下认为我们是在谋算他们,吴军现在的几员大将都是难得的将才,只要能够真心归附华夏,华夏的高级指挥人才就会得到有力的补充。”陈永华赞同了周全斌的建议,同时又做了一些补充。

  对于北郑的问题,从天津回来的何斌最有发言权,这些年琼州昌化钢铁厂与北郑的合作不断深入。

  虽然火器北郑买不起太多的量,但是昌化生产的农具稍微改变一下磨具就能生产冷兵器,这些便宜又实用的冷兵器就成了北郑采购的对象。

  南方的莫氏也不傻,既然你北郑能够买华夏的武器,那我南方也一样能够买华夏的武器。

  双方每年都要在昌化碰面,若不是有华夏方面的官员在场,两边恨不得当场就能抡刀子拼命。

  有这层关系在,北郑就不敢轻易对华夏翻脸,因为他们很清楚,只要华夏完全倒向哪一方,对于另一方来说就是灭顶之灾。

  “大王!诸位!北郑的问题很好解决,我们与北郑是多年的合作伙伴,相信临时在北郑的地盘上驻军一段日子,北郑是不会反对的,这件事臣可以亲自到北郑去见一见北郑新任的当家人。”何斌起身发言。

  “那就辛苦何先生跑一趟了,这件事必须要秘密进行,如果寡人猜的不错,吴周很快就会来人。这一次来的目的一定是武器的采购,诸位说说我们该不该卖给他们一些武器装备?”

  “卖!为何不卖?那些装备卖给吴军就能对满清造成一定的杀伤,将来我们面对清军的时候,就能减少一些威胁。”多年在满剌加海关掌管海关,如今又成了华夏的户部侍郎,张有德非常清楚这种军火交易对国家的重要影响。

  与张有德私交不错的张煌言笑着打趣他道:“大王!瞅瞅现在瑞图都愁成什么样子了,一听到能挣钱的生意,两眼都在放光。”

  “能不愁吗?不管咱国库岁入多少,大王都想着把钱都花出去,若不是下官拦着,估计国库里到了年底能跑老鼠。”

  郑经哈哈大笑,看着会议室里的自己的核心团队语重心长地说道:“诸位爱卿!我们不能以农业社会的眼光看待工业社会,农业社会必须要精打细算,确保不会寅吃卯粮。

  工业社会则不同,工业社会需要的是流通,工厂生产的商品不能积压,只有商品能够卖出去,工厂主才能挣到钱,继续扩大生产,工人们才能按时拿到工钱。

  对于国家来说,工厂能够正常运转,国家就能有稳定的税收,因此决定工业社会的最主要因素是原材料与市场,而不是饥不能食、渴不能喝的银子。

  这也是我们不断的向海外移民扩大华夏的有效控制地盘,同时也愿意将不怎么重要的地盘分封出去的原因,我们要的是这片土地的原材料和市场,而不是土地本身。

  就拿望加锡来说,大明不去那里开发,那里就是一片荒凉的土地,若不是旁边就是香料群岛,对于工业社会来说没有多大的价值。

  而大明登岛以后就不一样了,他们需要各种各样的货物,这些货物都需要对外交易获得,而华夏现在和将来都会是他们的商品来源国,也就是说新大明或者爪哇都是我华夏的市场。

  只要商业渠道畅通,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需要的物资都能通过贸易快速获得,无论是谁胆敢掐断我们的贸易渠道,都是我们的生死大敌。”

  张有德这些年也算是明白了郑经的这套理论,可是长久养成的思维习惯,还是惯性的认为国库里必须留一些备用的银子,以备不时之需。

  因此每当郑经需要大笔拨款的时候,张有德都会下意识的阻拦,希望郑经能够省着点儿花钱。

  郑经的这一番话在不同的场合都说过,众人每一次的理解都不一样,比如说一开始很多人对将望加锡送给大明宗室重建大明的做法就很不理解。

  大家觉得华夏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帮着大明宗室重建大明,有这么大的投入还不如自己去占领,然而现在大家的理解又有不同。

  经过广东、福建以及北直隶等地不断的士绅选择带着财产投靠大明宗室,让大家明白给这些士绅一条选择的通道,要比直接硬对抗好的多,至少没有那么多的流血事件发生。

  何斌虽然知道大王不会因为财政问题而对自己有其他的看法,但是还是有必要解释一下:“大王!诸位!如今国库还是非常的充足,就算是与满清开始全面战争,也能保证两年之内不会出现财政问题。

  臣虽然不懂军事,但是也知道统一天下是我华夏全体同仁的责任,这是华夏一统的大事,臣就算是不吃不喝也要保证前线的供给。”

  一直没有说话的刘国轩起身说道:“大王!臣反对现在就与满清再次开战,古人云:‘君子不发无义之兵’,我们刚刚与满清签订和平条约没几年的时间,现在贸然撕毁条约,会给满清留下口舌。

  而我们在读书人中的口碑也不是很好,一旦天下舆情汹汹,就算是我们攻打下城池,想要获得民心也是事倍功半。”

  郑经暗自点头,历史上能够留下浓墨重彩之人,哪个都不是等闲之辈,比起战略眼光,在场的群臣恐怕也就只有张煌言与陈永华能与其比肩。

  “那也不能因为狗屁的舆情,我们就畏手畏脚的不敢打了吧?”周全斌瞪着眼睛看着刘国轩问道。

  “邦宪不要急躁,打仗容易,结束战争难,我们不能贸然开战,这对我华夏没有任何好处。依某之见,我们还是先整备人马等待一个光明正大出兵的机会。”

  “你所谓的时机若是不出现,那我们就任由满清再次一统天下吗?”

  “想找满清的毛病,那还不容易,只要我们援助吴周一些武器,让吴周狠狠地打一下满清,受伤的满清一旦发起狠来,一定会破坏与我华夏签订的条约。”

  “观光是说屠城吗?”陈永华皱起了眉头。

  “没错!满清这种透在骨子里的野蛮,不是一份条约能够约束的。只要吴周下手够狠,将满清的兽性逼出来,屠城就是必然。”

  “观光说的不错,有句话叫狗改不了吃屎,满清骨子里透出的野蛮也一样改变不了,只要满清敢屠杀平民,就是我华夏为民请命之时。”郑经一锤定音,算是给会议定下了调子。

  “既然大王下了决心,臣需要知道大王要在定鼎天下的大战中投入多少兵力,作战预算是多少,臣好做好预算安排。”

  “瑞图不要着急,这场大战一旦开始就是一场席卷战役,与预算相比,人才的储备更加重要,要知道我们一旦接手整个天下,两京一十三省至少需要上百位省级官员,府、州、县以下的官吏更是多如牛毛。

  这些官吏的安排我们真的做好准备了吗?别到时候仓促安排,让一些投机分子钻了空子,我们为之努力的这一切,到头来却还是会让这些投机分子成了这个国家的主人。”

  涉及到人才问题,这是陈永华这个内阁总理大臣的分内之事,当郑经提出人才问题的时候,陈永华信心十足地说道:“大王!不会的,先不说承天府与琼州府这样的核心地方,每年都有大量的中学学历的学生毕业,就是南洋吕宋、旧港、满剌加各地也是能够为中原提供一些毕业的中学生。

  更别说广东已经全面的开始了义务教育,用不了几年,就能为国家大量地提供合格的基层人才。更别说随着我们在福建、松江、海州、山东等地的建设开发,也会为国家源源不断地提供需要的人才。

  就算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会出现一些官吏不足的情况,随着我们对天下掌控越来越稳定,人才的问题根本不是问题。

  更何况我们还有分布在各个地方的天地会各级成员,这些地方上的天地会会员虽然良莠不齐,却是我们能够快速掌控地方的重要助力。”

  “复莆!想法是好的,可是执行起来却并不容易,你想想若是人才全从承天府、琼州府、广东调任出去,那么就会出现一个可怕的问题,那就是这天下的官员不是闽人就是粤人。

  这让北方人怎么想?这天下是闽粤两省的吗?”

  这话提醒了陈永华,让陈永华想到了洪武年间的一场科场大案,洪武三十年的丁丑春闱,会试共录取了五十二名贡士。

  大明初定,加之朱元璋对官员非常不友好,因此很多读书人都不愿意在老朱活着的时候出来应试,只等着朱允炆继位之后再进行科举。

  因此这一科的录取人数非常的少,然而就是这么少的人数出了问题,所有贡士全部都是南方人,北方举子一片哗然,认为这是科举舞弊。

  因为主考官刘三吾与副主考白信蹈都是南方人,北方举子便主观的认为主考官偏向南方举子。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北方是蒙元的主场,受蒙元胡风影响,北方人对于读书并不怎么重视,更喜欢习武从军,直到后世北方有很多地方都是武术之乡。

  真要凭着读四书五经当官,估计南方人能把整个大明的官位都占据了,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南北失衡,严重情况下还会造成分裂。

  老朱做为一位老谋深算的皇帝,怎么可能看不到这里面的隐患,本来想着让主考官稍微的变通一下,适当录取一些北方的举子。

  结果这位刘三吾八十多岁了,依然性格刚硬,脖子一梗一口将老朱的建议否决掉,理由冠冕堂老夫为国选材哪敢徇私?

  这话将老朱揶的一口老血差点喷出来,老朱心说你老王,啊!不对是老刘脾气臭,认死理,那咱就找个不认死理的。

  于是老朱又换了一个叫做张信的阅卷官重新阅卷,结果更是一点儿面子都没给老朱留,录取的人员原封不动。

  这不是直接打老朱的脸吗?已经彻底黑化的老朱怎么可能惯着这些人,于是乎一场科场大案掀起,

  从此大明的科举便有了南北榜,这场大案中看似这些号称刚正不阿的读书人真的是秉承着一颗为国为民之心吗?他们不知道这样取仕的后果是什么吗?

  很显然他们是知道的,可是南方官员怎么会轻易放弃他们好不容易争取来的这种科举优势,别忘了考什么,学什么,这些可都是南方人制定的。

  有人会说北方人为何不参与科举规则的制定,还是那句话,北方人多年以来沾染了胡气,更愿意操刀子上战场,

  请收藏本站:https://www.hdxsw.cc。红豆小说网手机版:https://m.hdxsw.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